搞懂了「洋基」,也就搞懂了什么是美式互黑精神

在當今的美國似乎隨處可見一個叫洋基(Yankee)。

這個詞指的是職業棒球聯盟有傳統豪強紐約洋基隊。

康乃狄克州的州歌也叫《洋基歌》甚至他們日常打招呼也會叫對方洋基佬,為啥這個詞在美國這么流行?

這事兒還得從18世紀中期說起。

洋基誕生的歷史背景

1750年左右的時候歐洲各國在北美的殖民擴張正如火如荼,大伙都想在這邊無人開發的處女地上狠撈一把。

最初因為人少,各國殖民者之間的關系還過得去,偶爾還能互相幫忙欺負下當地土著。

可是到了這一年時,這幅表面兄弟的德行也維持不下去了。

原因很簡單,地不夠分。最初法國、英國、西班牙各占一角海岸線向內陸殖民,現在他們撞到一起了。

於是英國佬的心理很受傷,他們發現自己用150萬人開發的殖民地還沒人家法國8萬人的一半大……

搞懂了「洋基」,也就搞懂了什么是美式互黑精神

英國佬的德行大家都懂的,這幫人也就在國內的斷頭台威脅下勉強壓抑自己的獸性,壓抑過度還經常整出開膛手之類的變態。

一旦出了國就完全放飛自我,國家發海盜許可證的混蛋事兒都干過。

看到法國佬占的地盤比自己大,這幫沒收沒管快100年的混蛋就開始心態失衡,圍繞着密西西比河開始制造摩擦,總希望仗着自己人多好好打一架。

那邊法國佬當然也不是吃素的,雖然他們人數比較少,但架不住人家會忽悠,居然把印第安人忽悠過來當盟友,完全彌補了人數劣勢。

當然,法國佬也知道印第安人的戰斗力很感人,所以這幫哥們沿着密西西比河西岸猛修堡壘,准備用防御塔流對抗英國佬的極限爆兵流打法。

總之雙方在一番死折騰之後,開始大打出手了。

搞懂了「洋基」,也就搞懂了什么是美式互黑精神

打了一陣子後兩邊殖民者又不約而同的向本國老大求援,本來就恩怨深重的兩個國家就此徹底開始玩大的,喜歡玩離岸平衡的英國佬再次忽悠出一個傻子打頭陣——普魯士之王腓特烈。

這老兄在歐洲大陸大殺特殺,以一敵五,要不是新沙皇彼得三世是他的腦殘舔狗,直接讓俄國倒戈,估計普魯士就已經滅國了。

忽悠了普魯士的英國則全程在漢諾威打醬油,騰出手來應付北美這邊對法國的戰爭,他們派出一支約6000人的遠征軍來到北美,和當地號稱新英格蘭人的殖民者一起把法國佬揍了個失魂落魄。

可是詹姆斯·伍爾夫將軍的遠征軍在和殖民地軍隊配合的時候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這真的是咱們英國人?知道咱們大英帝國的特點嗎?

保守啊!朋友們!格調啊!朋友們!

這群蓬頭垢面還歪戴帽子的逗逼鄉巴佬不可能是英格蘭人!

搞懂了「洋基」,也就搞懂了什么是美式互黑精神

洋基的來源

於是這幫自覺是城里人的英國佬給美國佬起了一個輕蔑的外號「Yankee」,根據牛津詞典的解釋,這個詞是起源於荷蘭語,其實就是個很俗的名字——約翰。

英國佬用荷蘭語發音來嘲笑美國佬俗不可耐,同時使用荷蘭語發音也是嘲笑對方掉進錢眼里,因為荷蘭是大航海時代的海上馬車夫,專門做生意的。

單純起外號顯然還是不能滿足一些的人惡趣味,很快一首叫《yankee doodle》的歌曲開始在遠征軍流傳。

所謂的doodle源自低地德語,大體就是傻瓜、鄉巴佬的意思,還有一層意思是不合時宜的趕時髦。

用這個詞大抵就是嘲諷美國佬帽子上插根羽毛,不倫不類的趕時髦。

這首洋基之歌的節奏十分歡快,它的歌詞有很多改編版本,甚至還有中文版本,就是阿雅的那首《銼冰進行曲》,不過現在主要流傳的標准歌詞是這樣的:

洋基傻帽跑進城,

騎着一只小馬駒,

他的帽子插羽毛,

還叫它面條假發。

洋基傻帽接着裝,

洋基傻帽趕時髦,

聽到音樂就跳舞,

還對泡妞有一手!

老爹和我進軍營,

跟着上尉古爾丁,

在那堆着不少人,

人山人海像布丁。

搞懂了「洋基」,也就搞懂了什么是美式互黑精神

美國人對於洋基的復雜情感

美國佬的逗逼在於他們雖然對英國佬的蔑視很不爽,但還是覺得這首歌很好聽,沒有軍歌的他們就高高興興的唱這首歌當軍歌,還在這首歌中打贏了獨立戰爭。

從此美國人對「洋基」這個詞的情感變得很復雜。

一方面他們挺自豪的宣稱自己是洋基人,認為這是樂觀朴素且能相互激勵的文化傳統,值得永遠發揚下去。

另一面他們又用洋基人互相黑,形成了一條深刻的鄙視鏈,對這種互黑方式他們樂此不疲。

美國作家埃爾文·布魯克斯·懷特筆下生動的描繪了這條鄙視鏈:

對外國人而言,洋基是美國人;

對美國人而言,洋基是北方人;

對北方人而言,洋基是東部人;

對東部人人而言,洋基是新英格蘭人;

對新英格蘭人而言,洋基是佛蒙特人(佛蒙特是美國一個不知名的州);

對佛蒙特人而言,洋基是早餐吃仰望星空的人(派)

扎心了,老鐵!

2019-11-03 19:28:58 通過 網頁

共有0條評論!

發表評論

更換一道題!